0
您的检测结果
研究人数 145,043
可信度评级

★★★★★

最小
min 0.29
最大
max 11.90
较低风险
您的检测结果
较低风险
37.90%
相对遗传风险
6.21%
终生患病率
37
基因
41
位点
遗传率
50%
遗传贡献
5%
检测意义
近视
检测意义
近视(Myopia)也称病理性近视,是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可能是长期过度用眼、近距离用眼、家族遗传等因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长期过度用眼:如果在平时不注意用眼健康,长期过度用眼,导致眼睛过于疲劳,甚至也会出现睫状肌调节过度的情况,从而诱发近视的症状。 近距离用眼:由于近视的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而且在平时长期近距离用眼,会出现睫状肌调节过度的情况,从而诱发近视的现象。 家族遗传:如果存近视家族遗传史等方面的原因,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引起病理性近视的情况。 出现病理性近视的情况,可以去正规医院的眼科,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后巩膜加固术的方式进行改善。若没有达到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会出现失明的情况。
相对遗传风险
相对遗传风险
与人群的平均值相比, 您患近视的相对风险减少了37.90%, 是普通人群的0.62倍。图中为您的相对遗传风险在所有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在所有人群中, 最低为0.29倍, 最高为11.90倍。
相关科室
相关科室
肿瘤科
耳鼻咽喉科
内科
外科等
神经内科
精神科
检验科
消化内科
腹外科
内分泌科
呼吸内科
口腔科
传染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儿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肿瘤外科
免疫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科
血液内科
妇科
急诊科
心内科
妇产科
风湿免疫科
感染科
心血管外科
泌尿外科
骨科
临床心理科
肾内科
泌尿内科
心脏外科
男科
生殖科
血管外科
神经科
眼科
终生风险评估
终生风险评估
依据145043人数的群体学遗传研究与人群的平均患病风险(10.00%) 相比, 您的这种基因型患有近视的终生风险是6.21%。
10.00%
全国平均患病率
6.21%
您的终身患病率
人群风险分布
人群风险分布
人群风险分布指的是与人群相比, 您的疾病风险所处的相对位置, 例如与您风险相同、更高、更低的人群比例。如图所示,有20.57%的人和您有相同的风险,34.83%的人风险比您低, 而44.60%的人的风险比您高。
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措施
  1.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应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不在走路、乘车或卧床时看书。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应过长,用眼一段时间后应适当休息,如闭目养神、眺望远处等。
  2.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西兰花、鱼肉等。
  4.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早发现近视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5.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减少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是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使用。
  6. 多参加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以帮助放松眼睛,减轻眼部疲劳,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
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措施
预防措施
  1.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应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不在走路、乘车或卧床时看书。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应过长,用眼一段时间后应适当休息,如闭目养神、眺望远处等。
  2.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西兰花、鱼肉等。
  4.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早发现近视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5.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减少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是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使用。
  6. 多参加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以帮助放松眼睛,减轻眼部疲劳,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
健康体检
病理性近视眼易有多种严重并发症,一般通过常规检查即可及时发现与早期确诊,但亦有难度较高者,如近视眼合并青光眼,弱视,视网膜脱离等,特别是在早期,一般易被忽略,故应提高警惕,全面仔细检查,通过视力监测,屈光复查,以及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特种检查方法,以求尽早得出结论。常见检查项目:视力、对数视力表、双色法试验,主要包括A,B超检查,可以了解眼球的各项参数。
关爱家人

建议您的亲属进行全基因组遗传检测,如果发现相关高风险疾病,应尽早进行监测和干预。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最近国内有人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环境与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对象为原视力正常的学生,在两年后的随访中对影响近视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其结果显示在遗传因素方面,父母双方均无近视与一方有近视或双方均为近视的子女中近视新发生率之比为1∶2.6∶3.8;在环境因素方面,课余阅读时间为1~2h∶3h∶4~5h的近视新发生率之比为1∶2.1∶3.2,因此,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学生发生近视的2个重要因素。由此认为,在目前遗传因素尚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环境是防治近视的决定因素。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近视眼治疗探索,“已有数不清的治疗方法”,但对一些方法的有效性,一直存在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配戴眼镜作光学矫正是较基本而有效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手术已在国内外开展,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也正在积极探索中。

1.配戴眼镜:正确适当度数的凹透镜除提高视力外,可恢复调节与集合的平衡,缓解视疲劳,预防或矫正斜视或弱视,减低屈光参差,有利建立与发展双眼同视功能,近视散光者戴镜矫正有可能阻止屈光度加深,因此,一般肯定并建议配镜,要求准确,合适,不可马虎选购,凡有屈光参差,弱视,明显散光及视疲劳症状者,最好经常戴镜。

2.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手术治疗近年来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手术种类较多,可分为:角膜手术、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手术、巩膜后部加固术。

3.药物治疗:曾用于治疗近视眼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夏天无,新斯的明,托品卡胺等,各家报道的疗效不一。国际上近年报道较多的是阿托品滴眼治疗近视眼,作用为解除调节痉挛,使假性近视眼消失或使半真性近视眼减轻,但停药后疗效不易巩固,缺点是副作用较多,如扩瞳及畏光,调节力降低及过敏性结膜炎等。

4.其他治疗:其他凡无害于眼而有一定理论依据的治疗方法,如雾视法(戴用+2~3D球镜片视远半小时),双眼合像法及合像增视仪,远眺法,睫状肌锻炼法等均可试用。

5.病理性近视并发症的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各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青光眼的药物及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及黄斑出血的激光治疗及光动力学治疗,严重黄斑病损的中心凹移位手术等。

基因结果
基因结果
  • 基因
    位点
    基因型
  • BMP2
    cg245376
    TC
  • CACNA1D
    cg23771
    GG
  • CHD7
    cg7847397
    TG
  • CMPK1
    cg17112792
    TC
  • CNDP2
    cg12980726
    AA
  • CYP26A1
    cg10891771
    AA
  • FRAP1
    cg17045956
    CC
  • GJD2
    cg534558
    TT
  • GJD2
    cg644596
    TT
  • GRIA4
    cg11610845
    CC
  • KCNJ2
    cg4803107
    CC
  • KCNQ5
    cg7754419
    AA
  • LAMA2
    cg12214969
    TT
  • LOC100506035
    cg9317157
    AC
  • LOC399959
    cg587554
    AG
  • MIPEP
    cg9327692
    AA
  • MTOR
    cg74235179
    TT
  • MYO1D
    cg17192901
    CC
  • PCCA
    cg2194577
    GG
  • PCDH1
    cg258077
    AG
  • PDGFRA
    cg1810419
    AG
  • PDGFRA
    cg2123645
    TC
  • PRSS56
    cg1666010
    GG
  • PRSS56
    cg1891098
    GG
  • PTPRR
    cg12239269
    AA
  • RASGRF1
    cg4788485
    AG
  • RASGRF1
    cg949264
    AG
  • RBFOX1
    cg17658130
    GC
  • RBP3
    cg11213819
    CC
  • RDH5
    cg3147750
    CG
  • RORB
    cg7052556
    AG
  • SEMA4F
    cg10743
    TT
  • SHISA6
    cg2978786
    AA
  • SIX6
    cg1263925
    AA
  • SNTB1
    cg7849094
    AA
  • TJP2
    cg11155071
    CC
  • VIPR2
    cg2739866
    TT
  • WNT7B
    cg10463047
    GG
  • ZC3H11B
    cg383373
    CC
  • ZFHX1B
    cg13392417
    CC
  • ZMAT4
    cg7838733
    AA
查看更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