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您的检测结果
研究人数 221,305
可信度评级

★★★★★

最小
min 0.28
最大
max 43.48
较高风险
您的检测结果
较高风险
25.16%
相对遗传风险
8.01%
终生患病率
59
基因
69
位点
遗传率
50%
遗传贡献
5%
检测意义
哮喘
检测意义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可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做或加重,多数患者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3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0.5%~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测算全国约有6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相对遗传风险
相对遗传风险
与人群的平均值相比, 您患哮喘的相对风险增加了25.16%, 是普通人群的1.25倍。图中为您的相对遗传风险在所有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在所有人群中, 最低为0.28倍, 最高为43.48倍。
相关科室
相关科室
肿瘤科
耳鼻咽喉科
内科
外科等
神经内科
精神科
检验科
消化内科
腹外科
内分泌科
呼吸内科
口腔科
传染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儿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肿瘤外科
免疫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科
血液内科
妇科
急诊科
心内科
妇产科
风湿免疫科
感染科
心血管外科
泌尿外科
骨科
临床心理科
肾内科
泌尿内科
心脏外科
男科
生殖科
血管外科
神经科
眼科
终生风险评估
终生风险评估
依据221305人数的群体学遗传研究与人群的平均患病风险(6.40%) 相比, 您的这种基因型患有哮喘的终生风险是8.01%。
6.40%
全国平均患病率
8.01%
您的终身患病率
人群风险分布
人群风险分布
人群风险分布指的是与人群相比, 您的疾病风险所处的相对位置, 例如与您风险相同、更高、更低的人群比例。如图所示,有18.49%的人和您有相同的风险,41.51%的人风险比您低, 而40.00%的人的风险比您高。
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措施
  1. 在明确过敏原后应避免与其再接触。
  2. 不宜在室内饲养猫,犬等小动物。
  3. 平时应注意锻炼,如常用冷水洗浴,干毛巾擦身等,以便肺、气管、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的紧张状态得到缓和。
  4. 均衡营养,避免精神刺激,避免感冒和过度疲劳等对预防哮喘的发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措施
预防措施
  1. 在明确过敏原后应避免与其再接触。
  2. 不宜在室内饲养猫,犬等小动物。
  3. 平时应注意锻炼,如常用冷水洗浴,干毛巾擦身等,以便肺、气管、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的紧张状态得到缓和。
  4. 均衡营养,避免精神刺激,避免感冒和过度疲劳等对预防哮喘的发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健康体检

1.血液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痰液检查: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

3.肺功能检查:哮喘发作时可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VC正常或下降、FEV1、FEV1/FVC 、PEF均下降,残气量和残气/肺总量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

4.血气分析:轻度哮喘科表现为过度通气,PaCO2小于35mmHg,重度哮喘科表现为二型呼吸衰竭,PaCO2 大于50mmHg。

5.胸部X线检查:发作期可表现为过度通气,双肺透亮度增加。

6.特异过敏原的补体试验:特异性过敏原IgE升高,补体下降,结合病史有助于病因诊断。

7.皮肤敏感试验:有助于发现哮喘的诱因。 在哮喘缓解期用可疑的过敏原作皮肤划痕或皮内试验,有条件的作吸入激发试验,可作出过敏原诊断,但应注意高度敏感的患者有时可能诱发哮喘和全身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须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关爱家人

建议您的亲属进行全基因组遗传检测,如果发现相关高风险疾病,应尽早进行监测和干预。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这是最主要的宿主因素。未有一个已知基因存在于两个或以上的研究人群,这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更为重要,也再次印证了哮喘的多基因遗传特性。此外,药物作用的靶点,比如β2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相关基因也是研究热点,这些基因的异常不仅可能与发病有关,也与治疗效果有关。

2.肥胖因素:肥胖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女性。肥胖的哮喘患者,治疗起来更困难。

3.接触过敏原:(1)吸入过敏原是哮喘的诱因,这一观点已广为接受。尘螨是诱发哮喘发作的最为常见的吸入过敏原。花粉、豚草、真菌孢子诱发的哮喘常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常年存在于环境中的过敏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慢性持续症状,这类过敏原多半来源于家庭宠物毛屑、蟑螂、粉尘等。( 2)过敏原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就比较复杂,可能受到过敏原的种类、暴露的剂量、暴露的时间、暴露时宿主的年龄以及宿主的遗传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时候,早期接触过敏原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反而具有保护作用。另外,严格地避免接触过敏原未能降低罹患哮喘的风险。

4.吸烟:(1)宫内以及出生后接触吸烟烟雾,可增加患儿出现哮喘样症状的风险。(2)吸烟对哮喘患者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可导致哮喘频繁发作,肺功能衰退速度加快,病情更严重,住院率增加,削弱皮质激素的作用,死亡率更高。吸烟的哮喘患者气道中存在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的炎症反应,与一般的哮喘有所不同。

5.空气污染因素:(1)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臭氧,可以诱发哮喘发作。(2)空气污染物对哮喘患病率的影响仍未确定。交通尾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未发现哮喘患病率升高。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治疗哮喘的药物可分为“控制发作药”(controller)和“缓解发作药”(reliever)。控制发作药具有抗炎作用,也称“抗炎药”,规律应用后可以控制气道慢性炎症,减少乃至避免哮喘急性发作,控制哮喘发展,稳定肺功能。缓解发作药具有支气管舒张作用,因此,也称“支气管舒张药”,通常是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按需使用。

2.气道给药技术:(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2)白三烯调节药: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1受体拮抗药和5-脂氧合酶抑制药;(3)茶碱类(小剂量);(4)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systemic glucocorticosteroid);(5)抗IgE抗体(奥马佐单抗,omalizumab);(6)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7)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加大接触过敏原的量,以便诱导免疫耐受。

基因结果
基因结果
  • 基因
    位点
    基因型
  • ARHGAP15
    cg1266950
    GG
  • BRI3P2
    cg59763245
    TT
  • C1orf100
    cg4668233
    GG
  • C6orf10
    cg3139549
    AG
  • CDH17
    cg2524411
    AA
  • CDHR3
    cg6976936
    GG
  • DLC1
    cg2026050
    CG
  • DPH1
    cg12461394
    AG
  • GAB1
    cg3814842
    AG
  • GLI2
    cg4152722
    AA
  • GRINL1A
    cg497442
    AA
  • GSDMA
    cg3903800
    GG
  • GSDMB
    cg2315086
    GG
  • GSDMB
    cg8078782
    GG
  • hCG_2036596
    cg12577872
    GG
  • HERC2
    cg12923438
    AA
  • HLA
    cg997476
    AA
  • HLA-DOA
    cg9510533
    GG
  • HLA-DQ
    cg9282955
    CC
  • HLA-DQA2
    cg9285304
    AG
  • HLA-DQB1
    cg7784834
    TT
  • HLA-DRA
    cg3139496
    TT
  • HLA-DRA
    cg9278122
    TC
  • IKZF4
    cg1711310
    TG
  • IL12RB1
    cg12993780
    TT
  • IL13
    cg1305292
    TT
  • IL18R1
    cg13418267
    AG
  • IL18R1
    cg3780772
    AG
  • IL2RB
    cg2293639
    AG
  • IL33
    cg1351932
    AA
  • IL33
    cg938019
    AA
  • IL5RA
    cg9825269
    CC
  • intergenic
    cg115693379
    GG
  • intergenic
    cg116950569
    AA
  • intergenic
    cg17171397
    TT
  • intergenic
    cg76592511
    AG
  • LOC338591
    cg10517978
    AG
  • LOC402198
    cg16877134
    CC
  • LOC643355
    cg12152933
    GG
  • LOC729675
    cg7696266
    TG
  • LRP1B
    cg76257479
    GG
  • LRRC32
    cg7140194
    AA
  • LYRM9
    cg3761578
    CC
  • MMP13
    cg74389801
    AA
  • NCAM2
    cg2024397
    CC
  • NOTCH4
    cg414466
    TT
  • NR
    cg10530839
    AA
  • NR
    cg7337884
    AA
  • NR
    cg7936650
    AG
  • ODZ3
    cg917690
    AG
  • OR12D1P
    cg16904484
    GG
  • ORMDL3
    cg7225995
    TT
  • PBX2
    cg214599
    AA
  • PDE4D
    cg1597871
    GG
  • PITPNC1
    cg7233920
    TT
  • PRICKLE2
    cg36993
    GG
  • RAD50
    cg2253618
    AG
  • RORA
    cg11081165
    CC
  • SLC22A5
    cg2083249
    TT
  • SLC29A3
    cg16938311
    GG
  • SLC30A8
    cg3029491
    TT
  • TACR1
    cg7597616
    AC
  • THPO
    cg15747
    CC
  • TRIB2
    cg13414972
    AG
  • TRIB2
    cg1886707
    TC
  • TSLP
    cg1846859
    TC
  • YES1
    cg1300789
    CC
  • ZBTB38
    cg6773537
    GG
  • ZCCHC6
    cg17471226
    TC
查看更多基因